南美洲坐落于西半球,赤道在南美洲的北部穿过,南美洲的主体坐落于南半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部隔中美地峡与北美洲相连,南部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南美洲的地形特点可以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安第斯山脉贯穿南北,而东部呈平原高原间隔分布特点。
南美洲地形以什么为主
南美洲的总面积约为178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大洲。南美洲的地形特点可以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安第斯山脉贯穿南北,而东部呈平原高原间隔分布特点。因此南美洲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南美洲的西侧,地处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又称小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海岸山脉,在南美洲西侧挨近太平洋沿海形成了巨大的安第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总体的走向呈南北走向,与南美洲西部的海岸线基本平行,从南到北全长89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山体最宽处达400千米,东西平均宽度达300千米,平均海拔达到了3660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之一。安第斯山脉有不少高峰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
南美洲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洲面积的60%,海拔300米至海拔3000米之间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33%,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7%。全洲平均海拔600米。
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区域,面积巨大,从北至南平原、高原间隔分布。从北至南分别是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其中奥里诺科平原和圭亚那高原是规模最小的两个地形单元,坐落于南美洲北部,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奥里诺科平原有奥里诺科河,河流的冲积是形成平原的主要原因。
圭亚那高原是相对古老的高原,也是南美洲第二大高原,地势由西南往东北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至1500米之间,因为外力用途时间长,总体海拔高度不高。
圭亚那高原以南是亚马孙平原,主要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地形坦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总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
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除去南极冰盖以外最大的高原,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经过长期的外力风化侵蚀,海拔高度不断降低,现在平均海拔不足1000米,是一个相对低缓的高原。
拉普拉塔平原,总面积150万平方千米,其面积仅次于亚马孙平原,位居南美洲第二位,其中60%的面积都坐落于阿根廷境内。拉普拉塔平原南部区域的潘帕斯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区,这里生产的牛肉远销欧洲。
拉普拉塔平原以南是巴塔哥尼亚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坐落于南美洲东部的最南端,总面积约为67.3万平方千米。
南美洲南部地形以什么为主
南美洲地地形复杂,南美洲南部有安第斯山脉、拉普拉塔平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等地形区,所以南美洲南部的地形以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安第斯山脉所在的地区形成了高山高寒气候。同时,因为安第斯山脉的存在,使得南美洲的气候分布分为明显的东西两部分。
因为安第斯山脉本身的地方坐落于南美洲的西侧,所以坐落于安第斯山脉以西的部分面积十分狭窄,呈南北条带状分布,主要的气候种类有三种,其分布也呈现南北延伸、南北更替、条带状的分布。
从赤道附近至30°S左右分布为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受副热带高充气压力带、离岸信风和秘鲁寒流的影响。从30°S至40°S之间分布为地中海气候,夏天受副热带高充气压力带控制,冬天受风靡西风带控制。从40°S往南区域,分布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风靡西风带控制。
安第斯山脉以东区域是南美洲的主体地区,因为处在热带区域的面积巨大,气候种类以热带气候种类为主。坐落于赤道附近的如亚马孙平原地区,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两侧,主如果巴西高原地区,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在巴西东南部沿海区域,因为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巴西暖流的影响,形成(非典型)热带雨林气候。
巴西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往南分布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相对干燥。剩余的区域,尤其是巴塔哥尼亚高原区域,因为地处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风靡西风的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降水稀有,形成了降水稀有的温带国内性气候。